最近因為疫情休假,除了整理日本打工度假的點滴,也在重新回味剛出社會時的讀書心得。這本書在我剛出社會時拉了我一把,幫我解開許多心中的結。
相信大家在團隊合作時一定遇過需要溝通的情形,如果能溫柔而堅定地完成溝通會是最好的,但萬一不行呢?萬一需要一番爭執才能得出一個結果,你願意嗎?
「療癒性溫柔」v.s「預防性溫柔」
理想是兩者皆具備,前者指事情發生當下或之後的溫柔;後者指預防不好的事發生或更糟的溫柔。(這兩個定義是我自己讀完的感受,書中沒有特別做解釋)作者覺得現代社會過於強調後者,形成一個害怕失敗及衝突的現象,甚至增加「迴避型依附」的人們。
我們成長的過程,從孩童時期走路到成年工作,長輩們時常給我們預防性的溫柔,像是: 「不要讓那麼小的小孩搭手扶梯啦!跌倒怎麼辦?搭電梯啦!」 我就是這樣成長的小孩(舉手),於是我到七歲才會搭,還是旁邊看不下去的叔叔阿姨教的⋯⋯如果修改成父母隨身攜帶藥膏跟紗布之類的用品,在小孩跌倒後立即塗藥、包紮。孩子是否能更早學會這項技能,並且潛移默化建立勇於嘗試的心態,迎向更多人生未知的領域。
大學生打工這塊多年前曾沸沸揚揚討論過,當時到企業實習的風氣還不興盛。不用打工的觀點是認為學生就該好好唸書,工作的事工作時再說。但只要不影響課業的情況下,早點踏入社會也不錯吧?工作一定有不愉快的事,但終究要學習與面對。長輩給予迷惘的晚輩一些指引,何嘗不是一種背後支持的療癒性溫柔?
日本是預防性溫柔的象徵?
作者榎本博明本的作品,經常跳脫傳統日本的思維框架給予社會反饋。最近被代理的作品越來越多,近期職場系列的書還蠻想入手的。早期作品風格則是是偏這種社會與心靈面的方向。
預防性溫柔這個字詞不是貶義,但如果一點療癒性溫柔都沒有,就會成為一個不能犯錯、不能嘗試的社會,覺得作者只是要提醒每個人這一點。
日本相敬如賓的距離,同時也給人ㄧ種安全感。只要保持你我舒服的距離,關係就可以維持。相較於台灣的人情味,以及搏感情文化,可能各有各的支持者。文化沒有對錯,只有你理解與不理解以及適應與不適應而已。
至於什麼是迴避型依附呢?
我自己閱讀相關書籍內化後的定義為「在需要愛或依附時,因為屢次被拒絕,進而壓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」 這個親密關係不一定是性行為或是交往,一般人際互動也適用。這類型的人會與人保持距離,以免自己失望、受傷。面對人際衝突通常以逃避面對。每個人碰到不順遂的事當然都有想逃避的時候,但終究還是要去面對,不然人生就這樣過囉!暫時的逃避不可恥也很有用,製造空間才有更多可能及機會。
還記得實習最後一天某位前輩對我說到: 「曾經在這裡掏心掏肺過,但太容易受傷了」從這位前輩的話語可以感受到如果沒照顧好自己,任何人都很可能拒絕與人「交心」。其實,前輩經常以迴避型依附的方式與人互動,主持會議時為了「以和為貴」,經常自己私下搓湯圓把事情處理掉,而非大家坐下來好好談。 職場上的成就感及信任,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態度。如果一直是挫敗的,久而久之工作就成了混時間、數饅頭的時光了。
現代人很怕撕破臉,似乎缺少接受關係破裂的勇氣,認為沒必要去冒不必要的風險。其實,就算撕破臉,但至少各自把問題點出,可以從根本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。而不是日復一日蓋上和平的印章,交出一疊疊治標不治本的績效。衝突是一時的,但決定往往是深遠的。
迴避(逃避)型依附(戀)這幾年也越來多書在討論喔!
整本書讀完很有能量,心情不好時翻一翻蠻有幫助的,尤其是對於助人工作者。
每個人最需要溫柔的對象永遠是自己。
購書連結
- May 08 Fri 2020 10:58
《過度溫柔的社會》閱讀心得-不說破就是我的溫柔⋯嗎?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